【连续报道·报效祖国,贡献西域】强化责任,引

- 编辑:必赢唯一官方网站 -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贡献西域】强化责任,引

【连续报道·奉献祖国、贡献西部】 弘扬责任担当 引导毕业生建设西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胡伟伟 读了《光明日报》近期持续报道的“贡献西部”的报道,我深受启发,也被当代青年学子坚韧、进取的精神所感动。上海交通大学还有一大批勤奋苦练、积蓄能量的青年学子。毕业后,他们将去把青春奉献给祖国需要的地方。 上海交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任务,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条育人体系,引导学生专业学习与国家战略需求、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近年来,学校在中西部地区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1.61%,创历史新高。越来越多的交大人正在西部大地上谱写青春篇章。他们有的投身国防建设,有的深入科研,有的服务于原住民一线。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交大学子们的责任感和担当。 其余代表包括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毕业生董伟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毕业生范亚欣。两人出席迪毕业前的直官闭关,并同意用自己的稿费为国家的民族科技做出贡献。经过多方考核,直接被征召到西部,加入到强军事业中来。在谈到自己的就业选择时,他们坚定地说:“当你选择交大时,你就选择了责任;当你离开交大时,你要勇敢地承担使命。我们已经准备好扎根西部了!”如今,它们已经在母亲的边界扎根扎根了。 媒体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毕业生刘柏坤的选择,明确地诠释了“从西方来,又回到西方”。在校期间,他怀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提笔入伍,成为一名精锐侦察兵,走遍训练线,接受战地记者训练。毕业时,他坚定地选择了回到西部建设自己的国家。老家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离开学校时,他动情地说:“在服务群众的事业中,我要充分发挥交大学子的创新热情,弘扬军人精进作风,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新疆学生朱玛比比·伊沙克也希望毕业后能回到西部。他说:“毕业后,我想去母亲需要的地方,扎根大气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为祖国写论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影响和激励更多西方年轻人。” 得益于学校对就业指导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交大学子投身祖国、投身社会。为人们需要的领域做出贡献。学校以工作为动力,充分凝聚共识,坚持总体谋划,成立了“工作领导工作小组”,将特拉巴霍岗位作为“一把手”项目,列入学校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2018年以来,每年召开全校就业大会,校内形成共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从事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就业、创业。 学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西部多省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学校通过暑期实习、企业参观和职位空缺、邀请各大学校单位举办来西就业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促进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就业。近年来,学校与组织合作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人才引进工作站,并与80多家国有、央企建立长期实习实训基地,持续推进校企校在培训和岗位输送方面的深度合作。 2024年暑期,共派出67支队伍,覆盖22个院系1133名学生,奔赴20个省区市,走访277家就业指导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和草训。 同时,学校高度重视辅导工作中的榜样作用,持续举办辅导行业就业座谈会,鼓励毕业生外出旅游。精心策划、宣传指导行业学生作品,营造引导行业学生作品氛围。以指导行业工作为荣,让在校学生能够看到校园里的榜样,找到正确的工作方向。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原住民公共服务,支持毕业生到原住民开展工作实践,在校友捐款支持下,学校自2019年起设立“弘一”公益项目,奖励千余名学生到基层工作。 学校还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采用中国化的呈现方式,本土化,不断完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相结合,运营本科生、硕士、博士生的职业发展全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国情、观察社情、了解人结合自身条件,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国家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 如今,一大批交大莘莘学子立志趁学年就到西部去,为祖国、为需要的地方做出贡献。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育规划大赛上海交通大学校赛决赛中,医学院2021级直属眼科博士研究生李晨鑫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规划:“酒泉这块航天热土、多民族聚集地,不仅是全国性的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资源,每年出国就医人数超过30万人次,全国将于2023年7月新建酒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首家人民医院负责总体建设。酒泉医院,致力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工作,是逐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指导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将积极探索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抓住学生思想“磨砺期”,把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事业观、就业观,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工程、重要领域,切实将个人选择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促进毕业生拥有更充实、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第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