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公立大学课程的“黄金内容”
- 编辑:必赢唯一官方网站 -如何提高公立大学课程的“黄金内容”
光明日报记者 金浩田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佳怡
北京某大学的硕士二年级学生李鑫越来越感觉到,大学的公共课程似乎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 “有些课程很有趣、有深度,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但也有一些课程很无聊、很困,上课更多是为了收学分。”
本学年,很多人注意到,压缩总学分成为不少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新举措。其中,削减一批“黄金含量”较低的公共课程成为这些大学的共同选择。
如何提高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如何愿意选课、期望选课并真正从中受益?
在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复习和准备考试。陆其健 摄/光明影像
为什么公共课程不“重要”?
记者了解到,李鑫的遭遇并非孤例。现实中,不少学生认为一些公共课程“水”。
“什么也没学到”、“都是一样的,不记得讲了什么”、“课堂上我在做自己的事情”……在采访公共课学生时,记者听到了很多答案。
中部省份一所大学的学生李华告诉记者,不少学生都在“混”一些选修公共课的MGA学分。 “我上了一门电影文化课,课上花了很多时间看电影、打PPT。课结束的时候,除了看了很多电影,还学到了一点东西。老师对这样的课堂管理也有点松,经常有学生不来。”
当被问及原因时,李华认为主要是不当行为。老师的重刑。 “本来是一堂很有趣的课,但老师显然不是电影文化方面的专家,所以他只能靠放电影来‘撑’课时间。至于电影背后的文化,他并没有深入教授。”
“事实上,老师们很焦虑。公共课常常陷入‘地位焦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开放研究院研究员薛新龙认为,受限于对课程内容和价值的理解,公共课常常被误解为“与主干无关”、“时间学习时间”。这种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关注度。
“公共课程质量低下,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排课机制。”某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告诉记者,“专业课时数过后,我由于饱和,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参加公共课程。结果,专业知识陈旧或方向过于狭窄的教师往往被‘被迫’承担责任。”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赵阔表示,“含水量”较高的公共课程普遍呈现出三个典型特征:教学内容突出、教学方法严格、考核要求宽松。用学生的话说,这就是“少事多分”。 “课堂上,老师读什么,就变成‘PPT阅读器’;学生们要么学习其他科目,要么休息一下,‘闲逛’,导致‘你讲你的故事,我演我的故事’的情况。”
赵阔认为,部分公共课程质量不高的原因有三: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教学动力;在“功绩主义”的影响下,学生们认为公开ic课程作为“提高成绩的工具”;而学校常采用的大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客观上限制了教学创新。
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徐新月表示,数字时代让学生能够轻松获取多样化、多层次的知识,这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果现有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就会进一步削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公立大学课程的价值不能用短期学分或成绩来衡量,系统的课程和内容设计也不是基于选择或竞争。在升学压力下或学术竞争环境下,很容易被低估,导致‘价值低估’。”薛新龙补充道。
重庆大学图书馆举办核舟诗歌节伊瓦尔。赵杰昌/光明影像摄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完整的人”
为大学生开设公共课程的初衷是什么?
薛新龙表示,公共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大学,即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全面成长的知识要求,为学校各部门、各阶层开设课程,比如这些思想政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体育文化课程等。不受专业背景的限制,可以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综合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跨学科知识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创新。
“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的公共课程不同层次、完整体系,旨在培养‘完整的人’。”许新月说,“通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科学视野和文化底蕴。”
事实上,优质的公共课程并不罕见。
《超越文化——中西文化概览》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霞主讲的公共课程。每学期开学,微信朋友圈里都是评论。课程从“挑手”与“筷子聚会”的争论,到一起用餐的“AA制”中的文化差异,生动活泼的跨文化讨论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这样的评论有何秘密?
“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从‘教什么’到‘学什么’的转变。”李霞说:“我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帮助’、‘温暖而强烈’的氛围课堂上,聚焦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互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近真理、解决现实问题,回归教学的有效性、可感知性和可见性。 ”
这一观点得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川的认可。他的公共选修课《正确谈论信仰》、《共产党宣言概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也属于学校的“二级”课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个学生每学期有100个“愿分”,明确被大家称为“豆”。如果你想选择你想要的课程,你就必须放入“豆子”。上普通公开课,学生只需要花二十、三十个“豆”,但他的课却要求“全部一百豆”。因此,学生们不断攒“豆”来上他的课,很多学生直到大三才有机会上他的课。
“课程要受欢迎,学生必须有渴求、有感觉。
像这样的课程正在悄然改变公共课程被低估的刻板印象。在北大,“双创”公选课打破校园围墙,产业导师与学术导师携手打造“无边界课堂”;山西大学推出8门通识旅游课程,依托当地文化资源,实现“走出课堂、融入实践”的实验教学...
提高质量,让课堂成为思想启蒙的场域
已是晚上九点了,但南京邮电大学“漫画插画创作”班的学生们依然神采奕奕。他们有不同的精英——那里有平时泡在实验室的理工科学生,也有热爱诗歌和音乐的文科学生。此刻,他们坐在一起,讨论着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状态。
方中伟老师发现,学生对公共课程的需求比想象中的更强烈。很多工科生的内心都藏着艺术梦想。 “公共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不仅让来自不同贵族阶层的学生找到了共同的兴趣,而且成为他们校园生活的一个亮点。”
当优质的公选课难以获得的时候,折射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学生需要的不是公共课,而是真正有价值的公共课,即“金课”。
如何进一步提高公共课教学质量,减少“水分”,增加“含金量”?
薛新龙建议高校需变革教学管理体制根据学科结构的特点,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激发课程教师在课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利用个人研究特长不断更新课堂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课堂形式,增强学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
“同时,高校应进一步加强课程中公共知识体系的系统设计,通过增加跨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和融合性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跨学科融合对于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增强主体竞争力的作用。”他说。
赵括建议教师应从“灌输知识”开始。 “教师”变身“思想启蒙者”意味着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的“传声筒”,而应在教学中积极融入个人思想和观点,善于延伸和延伸教材知识,将切入成果、实践案例、学术争论与当前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通过课堂讨论、项目式学习等互动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求知”,使课堂成为探索真理、碰撞思想的场所,充分体现教与学的美。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该转变学习观念,摒弃功利心态,认识到公共课程在开阔视野、塑造人格方面的长远价值,从被动完成任务转变为主动探索、求知。作为课程的“主人”,认真对待课程,主动思考,积极互动,完成优质作业,才能对教师教学改革形成正向激励,促进教学互利的良性循环。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一个好的课堂,让学习过程被看到、被听到,让学生真正在知识、技能、素养上成长。只有通过‘脑子里的世界、眼睛里的学生、心里充满的热情’才能失去教育,课堂才真正发光。”李霞说道。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第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