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舞四十年:华尔兹也能跳出中国韵味
- 编辑:必赢唯一官方网站 -国标舞四十年:华尔兹也能跳出中国韵味
【舞台专家讨论】 作者:邹阳、周立新(分别为北京舞蹈学院国标舞系副教授、舞台美术系教授) 近年来,我国原创舞蹈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从最初只存在于几十个歌舞厅,到现在活跃在城乡舞台和竞技舞台上,与大众文化生活紧密相连。中国国标舞用四十年的实践成果证明,中华文化不仅以其广泛的融合为外来艺术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且能够以深厚的创造力充分吸收和改造外来艺术,并用它来讲述中国的故事。 11月4日,原创国际标准舞蹈《燕商》荣获第十八届文华节目奖。这是这部作品继获得拉丁组Da组冠军后,第二次获得重要荣誉。2024年第98届英国布莱克浦舞蹈节冠军。这部在中英两国获奖的作品,成为国标舞在中国正式认可40周年的重要奖项。 1985年10月,天津率先将商业交谊舞纳入规范管理,标志着交谊舞正式得到我国认可。此后,经过40年的发展和沉淀,国标舞已成为中华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蹈形式。也成为文化领域中国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创造性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范例。 国际舞蹈标准来自西方,属于引进标准。它分为两类:现代和拉丁。前者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和维也纳华尔兹;后者包括桑巴、恰恰、伦巴、斗牛、牛仔。国标舞以两人协调和节奏控制为核心,达到技术规范与情感共鸣的完美结合。从情感表达和艺术内核来看,自然符合具有深厚抒情传统的中国文化。从1985年仅存的几十种舞种到今天活跃在城乡舞台和竞技场所,中国国标舞与大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十年来,中国国标舞实现了从技术模仿到文化表达的跨越,逐步形成了具有主观意识的文化文化。 2009年首部国家标准舞剧《长叹之歌》的创作和演出,开启了用国际标准舞蹈语汇讲述中国故事的新方式。作品以双人舞的夺取与分离来象征情感纠葛。随着韵律的发展通过身体的流动和流动,抽象的诗被转化为有形的情感表达。编导打破了国际标准舞蹈的结构限制,用身体关系的收缩、对抗、融合来描述人物命运的剧变:旋转、抬升、交错步的组合,既保持了交谊舞的节奏张力,又让身体成为情感升腾、人物洗涤的媒介。舞台空间的调度和情感节奏的呼应,使得舞蹈中所呈现的“生与别”、“死的告别”主题得到视觉化的呈现。通过这种形体研究,《长恨歌》实现了从竞技实践到艺术表达的转变,展现了中国国标舞文化在“以舞叙事”的尝试中的自觉。 四十年来,我国交谊舞没有只有成功实现外来文化艺术的本土化,才能成长为一个登上国际舞台、展现中华文化之美、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的文化企业。我国国标舞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与充分吸收中国舞蹈的审美传统密切相关。 2019年举办的第93届布莱克浦舞蹈节上,我国创作的拉丁群舞冠军作品《丝绸之路·旅行》以“丝绸之路”的形象为地标,在身体轨迹的流动中改变着历史交流的道路。拉丁舞的节奏与敦煌舞的台词在舞台上交织在一起:前者的力量和节奏反映了后者的长度和空灵,使舞者的身体兼具速度和优雅。音乐中西合璧,旋律层层递进,节奏感十足。像一根线一样贯穿整首作品。更重要的是,编导将“丝路精神”化为主要情感,让舞者在身体的放松中体会到“团结与象征”的内涵。中外美学结合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国标舞的创作者们注重审美方面的融合与发展。他们将古典舞柔和的身体节奏、民间舞灵动的节奏、甚至武术的充满活力的力量有机地融入到交谊舞的技术框架中。在保持两人协调性和严谨舞步的独特性的同时,注入了中国美学所追求的“以神控形”和“活力活力、节奏感”的表现精神,肢体动作与情感流动相互映照,形成了具有鲜明东方渊源的舞蹈语汇。结果,力量和韵律国标舞的hm在中国语境中表现出灵活性和空白,视觉美转化为情感状态和精神形象。 我国国标舞在融入中国舞蹈审美特征的同时,也注重吸收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以身体为媒介,融合中西文化的舞蹈形式,让中国精神在世界语境中被理解和欣赏,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包容和信任。拉丁群舞《燕商》就是这样的套路。 《演上》以川剧“变脸”为主要形象,将戏曲脸谱所象征的人物与拉丁舞五种舞蹈的情感色彩精准匹配。舞台上,脸谱的变化、情绪的变换与视觉节奏的流动交织在一起,既延续了中国艺术运用意境的审美逻辑。法师们在传达精神的同时,也用国际化的肢体语言有效地看到了舞蹈所传递的中国情感。 我国的国标舞不仅讲述中国故事,还创造性地以中国视角诠释外国题材,形成中外融合的舞蹈语言。这一创造性表达以其人文精神、艺术表现力、思想深度和情感力量,提升了我国国标舞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经验和路径。 2017年第91届布莱克浦舞蹈节亚军拉丁群舞作品《活着》是国际题材与中国表现形式的代表。这部作品以叙利亚战争为主题,用拉丁舞的节奏语汇表达了人类共同的苦难和希望。舞台上,快节奏的恰恰体现了逃跑的恐慌,轻柔细腻的伦巴表达了这是对生活的渴望,抑制不住的桑巴旋律在悲怆中闪耀着重生的力量。创作者用肢体语言让观众在节奏的冲突和呼吸的停顿之间感受到生命的毁灭和坚韧。 《活着》正在打破竞技舞蹈的形式界限,用国标舞技巧表达对人类命运的悲悯与反思,让中国舞者在国际舞台上传递“舞表达心、艺表达道”的文化精神。 我国国标舞四十年的实践成就表明,中华文化不仅以其广泛的覆盖面为外国艺术的生长提供了沃土,而且能够以深厚的创造力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充分吸收和改造外国艺术,创造出一部精彩的艺术,讲述中国故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汲取过去的教训面向未来,我国国标舞艺术家必须一如既往地深入挖掘中华伟大传统文化的内涵,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华精神、体现时代风范的佳作,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标舞艺术体系,弘扬文明交流互鉴精神,更深层次地创造全球文化共创共享。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9日第14页)
